在国际市场每年160亿美元的销售额中,作为中药发源地的中国仅占3%的份额,不仅如此,名目众多的“洋中药”还纷纷冲击国内市场,将国产中成药打得七零八落——
化学合成药、抗菌素的发明和应用,对人类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。但同时,其毒副作用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,如众所周知的青霉素类药引起的过敏,链霉素引起的神经性耳聋,氯霉素引起的骨髓造血抑制,大量化疗药在杀灭癌细胞同时也破坏正常血象造成免疫机能低下。为摆脱其危害,人们把注意力从化学合成药转向天然药,希望从天然药中开发出更为安全有效的新药以代替化学合成药,以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。此外,随着社会的进步,人们希望从天然药开发研制中,发掘更多的延年益寿、延缓衰老以及治疗老年性疾病的有效药物。在这种背景下,世界中医药热渐成气候。
日本、韩国自我国盛唐时期就派遣唐使、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,至今以“汉方医学”、“东医学”的名目继续研究、开发、应用中医药。美国70年代末才开始接受中医药,却是掀起“中医热”的带头人。美国政府近期还专门制定了“植物药在美上市批准法”。美国现有4000家商店经销中药,应市品种和数量日趋增长,采用中医针灸疗法加中药(补中益气汤、天花粉蛋白)治疗艾滋病,也在美国受到普遍重视。前苏联从50年代就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针灸及中医药。英国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合作,并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办中医专业本科学历教育。德国也与该校合作开办中医医院,用中药、针灸为本国患者治疗。
在世界“中医药热”日渐兴起之时,中医药的大本营——中国却受到西药的强烈冲击。据统计,在北京,进口药占药品市场41%,广州竟高达57%。按全中国各大城市一类医院统计,“洋药”已占用药总量的60%。在洋西药大量侵入的同时,“洋中药”也大举入境。日本近年来引种中国药材,现已建成3万平方米中药材专业种植园,品种有500多种,其中栽培基地年产量可达200吨。日本一家专营中药的厂家“昭天堂”,一年的产量相当于我国中药的出口总量。在欧洲出售的浓缩人参汁或整参90%来自韩国。韩国的枸杞子、柴胡、茯苓、地黄、芍药等也有大量出口。
据业内人士介绍,国际市场每年中草药销售额160亿美元,而我国作为中药发源地,仅占其中的3%,出口额5.89亿美元,其中药材出口4.63亿美元,中成药产品出口仅1.26亿美元,而且在这极有限的份额中仅以初级品原料出口为主。而韩国人参、银杏叶制剂每个品种销售额都超过一亿美元。美国一家专门生产销售芦荟药品、保健品的公司年销售额14亿美元,而芦荟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。
在我国中成药出口比重小得可怜的情况下,国外中成药进口却来势凶猛,很多中药材在国外二次加工后重新杀回老家,川贝枇杷膏、保心安油、驱风油、红花油等“洋中药”将国产中成药打得七零八落。日本津村顺天堂以我国中成药六神丸加工制成的“救心丹”,年销售额达一亿美元,几乎与我国中成药总出口创汇额相等。远在美国的西洋参也以每年300吨、价值500万美元的数量在中国市场上所向批靡。
首先,完善新药开发机制,针对国际市场需要开发出口中药,创建中药出口名牌产品,针对不同国际市场需要,开发中药新药以及对适应这些需要的已有中药进行二次开发,这将是中药国际化,站稳国际市场的突破口。美国在治疗癌症、艾滋病及心血管病药物方面,对中药期望很大,而西欧多希望用草药治疗慢性病,如神经性疾病、风湿关节炎、皮肤病以及妇女病,应将针对这些疾病的中药列为研究开发重点。例如,近来西欧正在开发治疗妇女病的草药,应利用这一机会,对我国治疗妇女病传统良药如乌鸡白凤丸等进行二次开发,争取打入西欧市场。
例如以美国为突破口,申请许可,合法进入。根据不同国家的法规情况,选择以药物、OTC药物和食品添加剂注册。鉴于美国FDA对药物和食品管理最为严格,只要美国FDA批准,等于拿到了世界各国的通行证。如天津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通过美国FDA临床预审,成为第一个获准进入美国市场的中成药,显示了中成药打入国际市场的广阔前景。
其次,提高中药科技含量,制定标准规范,与国际双向接轨。鉴于中医药是我国国粹,在中药药理方面我们更先进,因此,各种标准和规范由我国制定并向世界推广。当然,也应借鉴他国如植物药立法比较规范系统的德国、法国的经验,与负责制定植物药法规的欧洲植物疗法科技合作组织建立经常联系,制定我国中成药出口标准,以期与国际公认的水平接轨。
再次,开展绿色营销策略。企业在研制开发绿色产品的同时,要注意积极争取获得“绿色标志”。这种特定的图形符号标志着该商品质量合格,在生产、使用和处置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。
另外,中药包装国际化、在国外设立中医示范医院和中医学院以提高当地中医水平、加强保护中药知识产权、组建国家中药集团军、建立国际植物药商贸信息网络都是发展中医药这一系统工程的内容。